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内视点

钢铁去产能不能只拿民企开刀

发表时间:2016-12-14 15:32:57      点击:
在12月8日至10日的中国钢铁产业链发展高峰论坛暨中联钢年会上,原冶金部副部长,全联冶金商会原名誉主席赵喜子表示,全国4500万吨钢铁去产能任务,河北省占了三分之一;在河北省1600万吨钢铁去产能中,97%是民营企业的产能(12月11日《21世纪经济报导》)。
应该对民营钢企忍辱负重加以点赞:一方面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很不容易,为中国钢铁曾经的繁荣做出了一定贡献;另一方面他们又为去产能付出牺牲义无反顾,促成了钢铁去产能任务的完成。可以说,如果没有民营钢企的付出,可能今年钢铁去产能任务很难完成。
而且从目前看,当地政府把去产能任务压在民营钢企身上也有一定道理:一是民营钢企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在设备、环保、技术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达标现象。换句话说,存在问题多的钢铁企业也往往是小型民企,去产能占比自然要大些。二是很多民营钢企竞争力不强,产能同质化严重,盲目生产竞争现象突出,纳入被淘汰范围也在情理之中。
但细细想来,除了民营钢企自身存在问题外,把钢铁去产能压在民企身上其实有另外更深层原因。首先,民营钢企员工不像国有钢企员工在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上那么复杂,很多是由当地农民工招募而来,产能关闭之后,只要将员工工资结清打发了事,政府不用支付巨额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支出,尤其没有职工再就业的“大麻烦”。
其次,民营钢企不如国有钢企这么有“靠山”,命远比国有钢企“贱”。因为国有钢企去产能除了当地政府要承担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压力之外,更大的问题就是政绩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国有钢企去产能哪怕是关闭一座生产炉都会反复掂量和论证,同时还会有国资委为其利益代言。因而,国有钢企去产能比民营钢企复杂得多,民营钢企往往只要当地政府一个会议作出决定之后,说去就去了,不愿去政府也可采取强制关闭措施,没有过多阻力和后顾之忧。
显然,把钢铁去产能任务绝大部分“重量”压在民企身上,只拿民企开刀,既不合理,也极不公平,还会带来很多去产能“后遗症”。其一,会打击民营钢企的积极性,使更多民营钢企将来对进入其他资源产业领域产生恐惧心里,不敢轻易涉足。同时,民营钢企退出过多,限制了钢铁生产的公平竞争,使国有钢企重新占据钢铁生产垄断优势,对钢铁生产整体生态优化不利。
尤其,容易滋长政府去产能惯性思维和依赖心里,在今后其他产业去产能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又拿民企开刀,对民企整个生存环境不利。其二,由于把去产能任务的重力都压在民营钢企肩上,使不少民营钢企先进生产线也被同时关闭,不仅形成了钢铁生产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民营钢企的损失,虽然当地政府可能会采取一定财政补偿或奖补,但往往是杯水车薪,难以让民营钢企全身而退。
其三,把更多去产能任务压在了民营钢企身上,相对减轻了国有钢企去产能压力,使不少生产能力丧失、亏损严重、难以发挥作用的国有钢企得以苟活,不利于国有钢铁僵尸企业尽快出清,影响钢铁去产能持续推进,造成国家钢铁生产资源更多大浪费,极不利于钢铁产能结构尽快优化。其四,只拿民营钢企开刀的最大危害是国有钢企依然占据绝对比重的金融资源,使银行不良资产无法盘活,久而久之,会加大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使钢铁去产能陷入更加恶性循环怪圈。
由此,钢铁去产能近乎一场深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既考验地方政府智慧和勇气,更是检验政府驾驭经济能力的“天枰”。这需各级政府科学制订去产能方式方法,广泛征求企业及社会各界意见,做到“一碗水”端平,消除身份歧视及政府“拍脑袋、想当然”去产能指导思想,以“保护先进、淘汰落后”作为唯一指针,使钢铁去产能始终运行在健康轨道上,力求国有钢企与民营钢企双方切身利益不受损失。
来源:富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