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内视点

钢铁业出海这个可以“跑”

发表时间:2017-1-3 10:29:25      点击:

在中国制造业的图谱中,也许只有钢铁业“跑了”才不会引发关注,当背负着全行业亏损的担子,顶着雾霾元凶的帽子,更重要的是压产能成为国家意志的背景下,钢铁业出海被认为是正确的选择。

早在制造业跑了的声音响的10年前,中国开始有大型钢企走出国门去海外建厂。10年后,有钢厂开始推延海外建厂的计划。愿望很美好,过程很艰辛,结果却难料。

走,海外建厂去

“当年选择去海外建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资源,就是铁矿石的价格太受制于外矿,咱们太吃亏。”华北某大型钢企宣传部负责人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的确,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钢厂对海外铁矿石严重依赖。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铁矿石消费国,但因为铁矿资源有限,就不得不高价进口外矿。

“说有限其实也不有限,是符合要求的富矿的数量有限。”前述宣传部人员坦言。

本来价格就高,加上远途的运输费用和相关的关税,使得矿价成为中国钢厂不能承受之重。

于是,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始伺机而动。

我国钢铁企业海外建钢厂最早始于2007年,宝钢集团与淡水河谷公司合资组建宝钢CSV钢铁公司。

除了对资源的考虑,海外国家地区与中国钢厂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者走出去的决心。

仅2011年一年,国内钢材出口遭遇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就高达5192万美元。

在走出去目的地的选择上,很多钢厂都倾向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国家,尤其是柬埔寨、印尼、越南等铁矿石产量相对比较丰富的国家。

“在三大矿掌握全球大部分铁矿资源的时候,在东南亚这种地方建厂还是不错的。”前述宣传人员说。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劳动力相对丰富,人力成本不会那么高。“如果去发达国家建厂,本身他们的需求就弱,环保要求还比较高,人工成本也高,所以不划算。”

“看看国内钢厂这些年走出去的经历,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与其说咱们没有能力做好,不如说咱们把这个过程估计得太简单了。”一位业内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在实际的操作中,每一个走出去的钢企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要背负更大的风险。

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当地政策的熟悉程度。

一位钢企的中层领导曾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过:“虽然前期也会做很多调查,对当地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风俗习惯做细致的研究,但还是会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

比如,有些国家非常重视环保,尤其对国投资行为的环保要求更高,如果企业对这种情况没有充分地了解和认识,后果会很严重。

“就曾经有国内钢厂因为没有充分考虑海外建厂当地的生态环境,导致最后厂子好不容易建起来了,但收益甚至都不够支付环保费用。”该中层领导表示。

全球配置并不易

因为选择的海外国家和地区多数不太发达,所以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尤其是非洲一些地方,基础设施条件并不完善,甚至连铁路、港口这样的配套设施都需要钢厂自己配合建设,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国内钢企走出去的成本。

加上有的东南亚国家会经常发生一些政治动荡,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大钢企走出去的风险。

“所以这些年已经有些钢厂对走出去没有那么积极了,以稳为主,因为目前钢厂本身的盈利情况就不太好,再也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前述业内人士说。

除了建厂过程中的种种困难之外,钢企海外建厂的耗时也非常长。

前期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做实地考察,仅这一个过程有的钢企就花费两年的时间。而两年的时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的情况都已经发生了变化。

“两年时间里变量的因素太多了,哪一点和当初预想的不一样,都有可能让最后项目的意义大打折扣。”前述宣传人员说。

分析师平表示:“具体时间关系到在哪个国家建厂,有没有政府助推,难有固定时间,快的话也要两年左右。”她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而无论花费多少时间最后能把厂子建起来基本就算“不错了”,很多项目因为种种原因无果而终,“有的可能因为建设周期太长,实在耗不起了,索性停止;也有的看到行业环境变了,向后推迟。”前述业内人士说。

截至目前,在海外建厂的钢企还没有表现抢眼的,能够维持正常开工运营的数量都不多,更别提能在业绩上对企业有什么大的帮助了。

面对未来,虽然有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支持,但对于海外建厂这种投入产出比不高,还牵涉企业巨大精力的项目,国内的钢企都会比较谨慎。

来源: 新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