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内视点

大宗商品未来还得看中国脸色

发表时间:2015-8-20 11:34:53      点击:

  大约在一年多前,一位同事的孩子在帮家里卖完废品后跑回家抱怨,这个有偿劳动越来越没意思,因为根本赚不到什么钱了。在孩子眼里,数字是最直观的,同样一堆东西原来能卖50元,现在只能卖25元,付出的劳动是一样的,显然回报不高了。

  如果将那堆废品分拆开来看,就不难理解这轮大宗商品的大跌。比如,紫铜一年前还能卖20多元/斤,现在只有13元/斤左右。一年前两个4升装的矿泉水瓶值一毛钱,现在只值五分。前者对应的是铜,后者对应的是石油。

  过去的10-15年,大多数大宗商品走出了波澜壮阔的牛市,这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分不开的。年初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石油消耗国,复制了在铜、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上的成就。

  对于全球大宗商品原产国来说,中国绝对是一个好买家。需求量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逐年提升不说,关键是因为缺少议价权,不怎么“讨价还价”。这也是全球三大铁矿石厂商敢于把价格拉到190美元/吨高位的原因,要知道2003年一吨铁矿石的价格不过30美元。

  不过和这么个好买家做惯了生意,也容易陷入到非理性的繁荣中去。现在我们知道,中国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主要是建立在大量投资上,过的是大消耗低产出的日子,难以为继。一旦中国收紧裤腰带,全球资源性商品的供需平衡就会打破。

  举例来说,原来澳大利亚某矿山挖10吨煤,来自中国的订单可能有15吨,怎么卖都可以。后来中国订单下降到10吨,能够达到供需平衡。而现在,这些矿主只接到5吨订单,不可能再卖到原来的价钱。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模型还是建立在“真实”需求上的,即假设所有的煤运到中国后最终被消耗掉。但事实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这一点并不成立。

  2010年前后,许多大宗商品原产国发现来自中国的需求甚至比之前更旺盛了,许多大宗商品价格也走出了金融危机后的低迷。于是,相关公司更积极地扩产,以求将东西卖到中国。

  但随后很多人发现,卖到中国的铁矿石、煤炭、铜都只是堆在港口,没有被送到厂里。因为很多公司采购这些商品,为的不是生产,而是变相向银行获取低廉资金。在中国,这些大宗商品已经变成了一种融资工具。

  2013年3月份,中国的铁矿石库存量和国际铁矿石价格产生了严重背离。前者创下了2007年以来的新高,后者却在半年的时间里下跌了25%。

  直到这时,运作大宗商品的国际公司才意识到来自中国的需求充满了不真实。这种不真实再叠加经济下行的需求萎缩,为多数大宗商品的牛市画上句号。

  至于这轮调整还要持续多久,还得看中国经济的脸色。不过,即便是中国经济恢复了活力,历史也很难简单重复。比如,更强调绿色GDP的政府还会允许使用那么多煤吗?

冷轧钢、冷轧、冷轧板、铁板、中宽带-惠州市南钢金属压延有限公司。www.dgweid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