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内视点

提高是钢企保生存的关键是什么?

发表时间:2016-1-7 9:10:39      点击:

编者的话:

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讲到,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钢铁行业深陷“寒冬”的当下,钢铁企业已到了亟须挖掘人力资源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迫切时刻。目前,一些钢铁企业在优化人力资源方面已经有所行动,例如,武钢于近期开启了人力资源改革的“破冰”之旅。

那么,钢铁企业如何大胆改革,合理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呢?从本期开始,本版将陆续推出“钢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系列报道的3篇文章,分别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岗位结构、薪酬人工成本三个方面来全面解析钢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路,希望给业内读者以有益借鉴。

钢铁行业高速、粗放、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钢铁企业更多的是关注资源、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只要有产能,并且能转化为产量,企业就有效益,二流、三流的产品也能挣钱,企业也能有盈利,所以,在这个阶段,人作为最具活力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还体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但中国钢铁行业经过高速发展,已经到了产能严重过剩、效益大幅下滑、以质的竞争为主的发展阶段,企业的效益已经不是体现在产能上,而是体现在产品盈利能力上。这时,人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就日益凸显。结构调整、优化流程、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最终都落在人才队伍上。

钢铁行业人力资源统计数据看,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力度大的企业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快的企业经营效益相对较好,生存压力相对较小,而且随着行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劳动生产率提高所带来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极度困难的经营形势面前,钢铁企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内部管理,练好内功,通过持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助力企业生存发展。

近几年钢铁企业冗余人员明显减少

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取并保持成本优势的控制因素,是企业获取和保持产品差别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再好的设备,再好的产品结构,再好的工艺流程,如果没有好的技能人才队伍,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队伍,一流的装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流程也只能生产二流、三流的产品,也只能高成本、低效率、不稳定地生产,最终被市场淘汰。在行业化解产能过剩、转型升级的当下,人才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越发显现。

截至2015年9月底,钢协共收到124家会员单位报来的《2014年钢铁工业企业劳动人事统计报表》。其中,以集团口径统计,实际纳入统计范围的钢铁集团企业为75家;以单钢口径统计,实际纳入统计范围的钢铁企业共计107家。以单钢口径计算,上述107家钢铁企业2014年共生产粗钢5.64亿吨,占全国粗钢产量8.23亿吨(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68.25%。

为了便于语言陈述的简化,本文将主业在岗职工简称为“一线职工”,将在岗职工中除去“一线职工”的简称为“二线职工”,将职工总数中除去“一线职工”“二线职工”的简称为“三线职工”。

表1显示,2014年,集团口径会员企业年末职工总数174.24万人,全年平均176.6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014年末为161.91万人,全年平均163.62万人;主业在岗职工2014年末为111.12万人,全年平均111.77万人;不在岗职工2014年末为12.34万人,全年平均13.03万人。

图1显示,2008年~2014年,纳入统计范围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从3.9亿吨提高到5.63亿吨,增加了44%。与此同时,这些企业的职工总数从204万人降低到177万人,降低了13%。在岗职工比例逐年提高,7年提高了8.72个百分点,而不在岗职工比例逐年下降,主业在岗职工比例稳步提高,7年提高了8.68个百分点。在行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企业通过自然减员、主动优化等方式,“二线职工”“三线职工”等冗余人员的比例稳步下降。

劳动生产率与企业效益呈明显正相关

表2显示,2014年,按单钢口径计算,会员企业生产粗钢总量为5.64亿吨,按职工总数160万人计算,则人均年产钢约为353吨;按在岗职工149万人计算,则人均年产钢约为379吨;按主业在岗职工112万人计算,则人均年产钢约为504吨。从2008年到2014年的7年间,按职工总数、在岗职工人数、主业在岗职工人数计算,实物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了81.96%、64.07%、42.37%。数据充分显示,钢铁行业人力资源工作者通过积极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工作,实物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表3和图2显示,与2013年相比,2014年人均产钢提高了1.61%,但由于钢材价格下降,人均产值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1.37%。不过,得益于主要原燃料价格的下滑,2014年人均利税和人均利润同比分别提高了21.74%和23.15%,但与2008年相比仍处于低位水平。从数据可以看出,7年间人均利润下滑77%,人均利税下滑59%,企业经营利润低位徘徊。

表4显示,2014年钢铁行业实物劳动生产率前20名的企业主业在岗职工人均产钢达853吨/人·年,是人均产钢后20名企业的3.43倍,是行业平均504吨/人·年的1.69倍;人均产值则分别是人均产钢后20名企业和行业平均的2.14倍和1.64倍。同时,数据显示,劳动生产率高,用工少,但产品附加值并没有大幅下降。

而从人均利税、人均利润来看,在2014年行业形势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人均产钢前20名企业的人均利润、人均利税分别为105.2千元/人·年、195.9千元/人·年,分别是行业平均的6.57倍和2.93倍,同期人均产钢后20名企业均为负值。数据充分显示,劳动生产率越高,越能体现企业的低成本运营,越能保证企业有效益运营。

为进一步说明问题,笔者对2014年人均利税前10名的企业进行了分析(见表5)。数据显示,2014年人均利税前10名的企业主业在岗职工平均劳动生产率为799吨/人·年,是行业平均的1.58倍,如果剔除其中相对人均产钢稍低的特钢企业,劳动生产率优势更加明显;前10名企业人均产值是行业平均的1.69倍,显示出劳动生产率高,用工少,但并没有带来产品附加值下降;前10名企业人均利税是行业平均的4.9倍,人均利润更是高达12.02倍,进一步说明劳动生产率与企业效益呈明显正相关,且主要与企业低成本运营呈正相关,从而带来企业的运营效益的提高。

数据分析可以清晰看出,高劳动生产率是钢铁企业保持低成本运营的关键,而保持低成本运营又是钢铁企业在当前严峻形势下保生存的关键。当前,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不能口号化、空洞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就是转型升级的具体表现,基于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基础上的转型升级才是良性的、健康的和可持续的。


中国冶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