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钢铁工业步入“转方式”关键期

发表时间:2011-12-8 8:30:38      点击:

  工信部日前印发《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由大变强”如何走,产能、布局、原料等新目标如何落实……针对这些问题,工信部有关负责人7日对《规划》作了权威解读。

  《规划》突出宏观指导方向性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粗钢产量增加了2.75亿吨,增量是历个五年计划之最。2010年产粗钢6.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2%。

  “过去五年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但另一方面,产品结构、布局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对行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步增强。”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规划》将引导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规划》编制是统一行业发展认识的过程。与以往相比,《规划》更加强调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突出规划宏观指导的原则性、方向性。

  基于对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发展态势和外部环境综合分析判断,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步入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经过多种科学测算,《规划》以7.5亿吨作为2015年国内粗钢导向性消费量。同时,工信部预测我国中远期粗钢消费量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至2020年期间,峰值7.7亿-8.2亿吨。

  提高品种质量

  据了解,我国钢铁工业在钢材品种质量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量大面广的产品档次低,质量和稳定性较差,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不强,与下游行业衔接不畅。为此,《规划》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稳定性、满足下游需求三方面提出品种质量的具体发展目标。

  “以前,行业内将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短缺品种开发上,对量大面广的建筑用螺纹钢筋、线材、中厚板和热轧板带等品种重视不够,花费的精力不足,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该负责人表示,《规划》将提高量大面广钢铁产品质量、档次和稳定性作为产品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注重技术创新

  《规划》从两个方面对钢铁工业技术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要加强在工艺、技术装备,新产品新材料,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二是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据介绍,技术改造是最大程度发挥投资作用、尽快产出效益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时期技术改造要改变过去以提高质量和装备水平、同时带动产能增长的做法,转而以提高品种质量、推进节能减排等为目标,改造的结果可能是产能还会有所降低,部分环保措施还会使成本上升,但钢材性能将更高,用量将减少,与城市的发展更趋协调。

  优化产业布局

  《规划》指出在不增加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产业布局,并对重点区域钢铁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国环渤海地区钢材严重供大于求,区域内钢材消费量不到产能的50%。长三角地区钢材生产和消费量大,处于供略大于求的弱平衡状态,区域内土地紧缺、能源供应紧张、环境容量小,因此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钢铁基地。

  继续推进东南沿海钢铁基地建设,主要可以缓解供需矛盾,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钢铁工业重大布局调整。同时,有利于促进宝钢、鞍钢、武钢战略布局和优化升级,推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集团,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对西部地区来说,钢材需求仍有一定空间,可有条件地在具有一定资源、能源和市场优势的地区,结合区域差别化政策适度发展钢铁工业。但一定要依据资源、能源和市场做好规划,有序发展。

  建立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

  业内认为,在如何提高矿石的保障方面,比较集中有两个认识:一是加大国内矿山的开发,提高自给率,以提高话语权;二是加大国外矿山的开发力度,提高权益矿的比例。

  而《规划》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考虑到我国铁矿资源品位低、禀赋差,开采成本高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从资源国际化和节能减排上考虑,多用进口矿是必然的。

  据介绍,“十二五”时期要将建立我国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与钢铁工业发展联系起来,一是开发利用国际资源;二是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三是加强和改善进口铁矿石管理;四是支持国内钢铁企业及其他企业“走出去”;五是推进“减量化”用钢;六是加大废钢回收利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