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成本昂贵 海外找矿呼唤“联合舰队”

发表时间:2012-12-20 14:46:51      点击:

  伴随着中国钢产量的高增长,高矿价一直是钢铁工业挥之不去的痛。从进入21世纪的前十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从26.6美元攀升至184美元的历史高点,其中2010年矿价的年度涨幅高达90%……

  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在国内原矿产量无法满足需求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加快了海外找矿的步伐。然而,“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高额的开发成本成为最大“拦路虎”。

  记者从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举办的2012铁矿石发展高端论坛上获悉,目前我国海外矿产项目第一年的开发成本高达300美元,千万吨规模的铁矿项目投资平均达到数十亿美元。业内专家建议,面对昂贵的开发成本,组成联合舰队,携手“走出去”已经成为钢铁企业挣脱高矿价束缚最现实的选择。

  权益矿不足一成

  中国企业海外找矿实属无奈。

  从2000年到2011年,世界生铁产量从6.19亿吨增加到11.46亿吨,增加了5.27亿吨;而同期中国生铁产量从1.31亿吨增加到6.3亿吨,增长了4.99亿吨,占到世界新增生铁产量的九成……

  从2000年到2011年,世界粗钢产量增长了7.16亿吨,而中国钢产量增加了5.55亿吨,占到世界粗钢产量增量的77.5%……

  高产量催生了高需求和高矿价。1990~2002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数量不到1亿吨,进口矿到岸价格在25美元/吨左右徘徊;2002年之后,我国进口铁矿石数量直线上升,去年甚至达到了6.86亿吨的历史高点,进口矿平均到岸价格达到163.8美元/吨。有统计数据显示,在2003~2011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由于价格上涨多支出30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铁矿石3.67亿吨,预计全年进口量逾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然而,在数亿吨的进口矿中,属于自己的权益矿却是寥寥无几。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直言,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权益矿在进口铁矿石中的比重应该达到40%~60%,这是我国获取进口铁矿石定价权的最关键因素,而目前这一比例仅为10%。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深专家马建明表示,未来五年,国内铁矿石产量加上权益矿在我国铁矿石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预计不超过一半,提高进口矿中权益矿的比重,已经成为保障我国钢铁工业对铁矿石资源需求的必然选择。

  高投资成“拦路虎”

  为提高权益矿比重,中国企业纷纷加快了“走出去”的脚步,然而,海外找矿并非想像中那般简单,资金是最先遇到的难题。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王建军表示,目前我国多数海外投资项目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只有少数项目正在建设中。

  “除了地质勘探,可行性研究,环境评价等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大量投资之外,基础设施则是国内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王建军坦言。

  据了解,无论是在发达国家的澳洲,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西非地区和南美国家,有的海外铁矿项目地理位置偏远,当地没有铁路、港口甚至电厂,项目若要形成大规模产能,必须新建这些基础设施,高额投资在所难免。

  据估算,1000万吨左右的海外项目平均投资达到20亿美元,低品位矿产投资项目可能需要30亿美元,再加上基础设施投资,总投资金额或将高达数十亿美元。

  此外,高昂的开发成本也是阻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另一大制约因素。据介绍,我国海外矿产项目第一年的单位开发成本(即项目形成吨矿产能所需的综合成本)高达300美元,而国外开发商的平均成本只有250~270美元。

  “联合舰队”最有效

  在王建军看来,惟有加快境外矿产开发,才能打破国外垄断,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新增供应能力,扭转铁矿石价格持续高企的局面。按照规划,“十二五”末期,我国力争新增海外权益矿产能1亿吨。

  对于“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中铝在非洲几内亚的铁矿项目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海外找矿模式,即通过组建中方联合体,合力开发海外矿石资源。

  这一尝试也获得了我国业内专家的肯定。

  马建明认为,国内企业若要更高效地“走出去”,必须集中财力和能力,以集团军模式,开发国外铁矿石资源。

  “由于铁矿山生产能力比较大,物流量大,铁路运输距离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铁矿山建设项目投资额十分巨大,单独一家公司的财力难以承受,也难以包揽铁矿石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市场销售等所有环节。”马建明说。

  在他看来,国外铁矿石资源开发必须走优势互补,以“集团军”力量共同开发的模式,从而将国外优势的铁矿资源储量真正转变为铁矿石供应能力。

  除此之外,国内企业海外找矿还需要智慧。中国矿业联合会的资深专家刘益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技术能力已经不是海外找矿的主要障碍,除了资金问题,本土化也是令国内企业颇为头疼的事情。“本土化包括公共关系处理,文化融合,人文环境等方面,而国内投资者与海外合作伙伴在价值观、文化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融合尤为关键。”

  马建明建议,在海外找矿过程中,国内投资者不仅需要做好选址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还要主动了解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主动与项目所在国的政府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做好项目的法律、财务、公司架构、税务筹划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并对矿山的地质、资源储量、质量、矿石的可选性、建矿条件、运营成本等进入深入细致的研究,综合所有信息,集中中外智慧,最终确定项目的可行性。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朱继民日前表示,到2015年,我国海外权益矿新增产量将由目前的6000万吨增长到1.5亿吨。

  回顾中国企业海外找矿的历程,上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我国境外矿产投资进展相对缓慢,期间成功开展的境外铁矿合资开发和收购案例只有两宗。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海外找矿日渐升温。2008年以来,随着国内钢铁产能进一步增长,对原料供应的稳定及市场风险关注程度日益提高,我国出现了新一轮境外铁矿合资开发和境外矿业公司股份收购热潮。

  国家发改委外资司副司长王建军介绍,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铁矿主要集中在西非、加拿大及西澳三个地区。截至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已达数十个,总投资100亿美元,铁矿资源量达600亿吨,中方权益矿数量达到200亿吨,投资10亿美元以上的项目十几个,产能约1000万吨的项目17个。

  来自冶金工业规划院的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参与的已投产境外矿山项目达到11个,权益矿规模约5200万吨,其中包括中钢持股40%的恰那铁矿,宝钢持股46%的帕拉布杜东坡矿,首钢控股98%的马科纳铁矿等等。同时,我国企业已介入的境外矿山项目有19个,涵盖鞍钢的卡拉拉铁矿项目,中钢的中西矿业铁矿和喀麦隆洛比铁矿项目,中国铝业的西芒杜铁矿项目,以及武钢的邦矿和苏拉拉铁矿项目等,中方权益矿规模合计超过2.1亿吨。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深专家马建明提醒,未来西非有可能成为全球新的重要铁矿供应来源地。目前,西非处于资源开发和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铁矿项目居全球第二位。

  据介绍,西非地区铁矿资源属于BIF型铁矿,勘查程度低,具有巨大潜力,主要包括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刚果共和国、喀麦隆和加蓬。截至目前,西非地区至少有16个铁矿项目正在进行勘查、可行性研究和矿山建设。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力拓联合开发的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就位于此。该矿探明资源量24亿吨,含铁66.5%,距离海岸线650公里,勘查可研投入7亿美元,开发投入143亿美元,矿山建成投产将年产9500万吨铁矿石,矿山寿命30年。

  马建明同时提醒,基础设施落后,矿石产地与消费地运输距离遥远等是制约西非矿产开发进程的主要不确定因素。

  国内原矿开发不能“停”

  “运行平稳,寒意逼人。”这是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秘书长杨家声对今年以来我国冶金矿山行业运行态势的形象概括。

  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我国原矿产量超过10亿吨,但国内需求增速明显下降,行业销售利润率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我国铁矿石需求进入低增长阶段已成不争的事实。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资深专家马建明坦言,尽管需求明显下降,但是我国原矿开发的脚步依然不能停下来。

  “目前我国进口铁矿石的形势是,进口增速下降,而不是进口量减少,钢产量增速放缓,而不是钢产量下降。”马建明表示,如果国内铁矿勘查开发的步子慢下来,国产矿产量下降,铁矿石进口量再次大幅反弹、矿价重新高企不是没有可能。

  在他看来,通过积极勘查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如果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从去年的超过60%下降至50%以下,那么我国对国际铁矿石定价权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我国钢铁工业也将免受高矿价之苦。

  2011年,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达到13.3亿吨。在马建明看来,我国超过13亿吨的铁矿石产量在当前国际市场铁矿石供求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杨家声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我国巨大的铁矿石产量也是国内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筹码。

  杨家声预计,2015年中国铁矿石需求将达到12.5亿吨的峰值,此后将不断下降,当年国内矿山可以形成18.5亿吨的生产能力。从明年来看,我国原矿产量增速将回落至个位数,国内成品矿或增加2000万吨。

  来源:中国有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