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独家视点:中国钢铁产业结构及集中度水平简要分析

发表时间:2012-10-31 14:05:04      点击: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2修订版,规范在环保、能耗等方面的门槛进一步提高,粗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下的普钢企业将被淘汰,同时2013年后严禁生产一级螺纹钢筋和二级螺纹钢筋,升级为三级螺纹钢;申报方面,规范取消了2010年版对土地、项目核准或备案等审批文件、证明文件的要求,钢企只要通过规范对环保和工艺装备的硬性门槛即可申报,这样一批“黑户”产能有望摘帽。目前我国未能拿到批文而在产的钢铁“黑户”产能在3亿吨左右,政府通过项目审批调控钢铁产能的机制被证明并不成功,规范反映出政府压缩钢铁产能依靠市场倒逼机制的尝试,如果政策效果明显,市场机制或将逐步渗透到行业兼并重组中。市场机制的参与度加大,对于钢铁行业整体兼并重组的加快将有显著提升作用。

  钢铁行业属于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具有规模优势的钢铁企业在成本和技术等方面竞争优势显著。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受诸多中小钢企影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十一五”规划初期前十大钢企市场占比仅34.8%,在不断出台的兼并重组政策推动下,产业不断集中,结构不断优化,至2011年市场集中度提升至49.2%,但与“十二五”规划60%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更是远落后于主要钢铁生产国家的市场水平。以相近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为参考,巴西前三大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市场占比为86%,印度这一比例也高达53%。

  从国际经验和行业实践来看,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是提升钢铁行业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我国钢铁行业市场集中度提升的主要因素是政策的推动,国家对大型钢铁企业,尤其是国有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持鼓励、扶持的态度甚至主动参与,在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上给予较多倾斜。从近年行业兼并重组进程来看,企业产权的调整基本是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资产划拨,较少在资本市场上进行交易,或者是企业为求大而抱团结合。参考西方经验,企业重组多是在市场规律驱动下完成。当钢铁行业处于饱和状态时,即供大于求,优势企业通过兼并进行存量资源的优化,从供需效果上看就是扭转产能过剩的局面,实现供需基本平衡,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兼并重组周期往往是与经济周期一致的。而我国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多数没有建立完整的集团管理体系,也就未能发挥资源的协同作用,行业重组的政策周期特性明显。(慧聪网)